這一陣子,因為收了一個新學生,我又陷入了備課焦慮中,想要為學生量身訂做最適合的教材,到處在網路上還有紙本教材中尋覓。不像以前我那個年代學英文,老師就是一本課本從頭唸到尾。那時是資源不足,要什麼沒什麼,現在是資源爆炸,就怕遺落掉那些最好的內容,所以常常備好課之後,一發現更有趣或更貼近學生生活的教材,就整個打掉重建。這樣的過程來回幾次,就把我折磨的壓力爆發。
我在想如果當老師的我,在面對如此「過量的」資源時,都會陷入選擇障礙,那一般自學者不就更不知從何開始?像我的學生明明就已經花大錢買了一堆線上課和教材,卻還是來找我上課,理由就是因為看不懂也沒人可以協助,有問題找不到人回答。資源這麼多,該如何選擇合適自己程度和目標,並且還要使用者友善的,實在不容易,更不用說過程中要花多少時間和金錢。有時候光是選自學資源就累了,連使用它們的動機都被耗盡。
當然每個人的學習偏好和程度,想學習英文的目的也不同,但有幾個選擇方向是可以注意的:
1.價錢不代表價值
並非一定要選最貴的,才是最好的,很多免費資源例如BBC learning English,Youglish,TED⋯⋯都做的很好,有時免費資源真的就夠用了。這一點做為父母的尤其要記得,若是花大錢幫孩子買教材,結果他們看都不看,放著生灰塵,實在可惜。我就認識一位家長,分期付款買了一套20萬的教材,結果錢都還沒繳完,孩子們就已經失去學習興趣了。我瞭解父母們的焦慮和想把最好的給孩子的心情,但「價錢真的不代表價值」,有時與其花錢,不如在一旁陪伴孩子學習,效果還比較好。
2.選擇比自己現有程度難一點的教材
先確定自己目前的程度為何,來決定學習內容,否則選到太難的教材會使人想放棄,而太簡單的教材又會無聊提不起勁。語言學家Stephen D. Krashen著名的「i+1」理論指出,稍微高出一點點目前學習者程度的內容會是比較合適的,既有挑戰又不會做不到,這樣可以使我們有足夠的動機學習。
3.抱著開放的心態
實體課也好、線上課也行,傳統教材或AI都不錯。不需抱著先入為主的成見,排斥某種學習方式或教材,因為沒試過還真不知道適不適合自己。像我以前很排斥AI,但我現在卻十分感謝有它的存在,讓我在學習英文時,變得更有效率。每種學習法和教材都有它的優缺點,重點是你在意的點是什麼,別人覺得是缺點的對你來說搞不好是優點也不一定。
4.使用者友善
一樣資源若是不方便取得,不方便使用,無法完美融合進我們的生活,那我們也不可能每天使用它。像是選了一家很遠的補習班,連出門都懶,或是買了一套複雜的教材,裡面附了一堆不知道怎麼用的字卡和互動裝置。不會用,懶得用,太過麻煩,都會減少我們使用的機率,然而英文要進步,持續練習是必要的,想到才練,是不會有成效的。所以在投資英文教材或各式資源前,最好都要能試用,實體課程也都有試聽課,不能試,也要上網搜尋其他人的使用者體驗,這樣才可以省下寶貴的時間和金錢。
5.給你的學習方式和教材一點時間
有很多人用了某種教材或學習法不到一個星期就放棄了,然後又選其它的教材或資源重新來過。這樣學習成果很難累積,我們的程度也很難產生變化。從語言習得的角度來看,學習英文是一段過程,有它的階段性,需要時間的累積、大量的語言輸入和持續刻意的練習,才能從一個階段步入到下個階段。
可是這中間也免不了有停滯期,尤其是中級程度要進入高級程度時。即便是進級了,還是有可能會發生退步和犯錯的情況,也就學習曲線並非是一路向上攀升的,它有高有低,也有平原期。一般而言,要精通一門外語需要4~10年的時間。所以有時候不是我們的學習方式或教教材不好,其實就是練習的質和量的問題。
6.外國人迷思
這一點是很多學員或家長在選老師時會有的迷思,有些家長甚至只挑白人老師。依我自己十幾年來和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師配課的經歷,自己花錢上線上課的體驗,以及英語教學理論的背景,我可以告訴大家,選擇一個老師真的不能只看老師的膚色!她/他的教學經驗,教育背景,更重要的是,他們教的內容是否可以被我們理解,才是關鍵。
並不是母語者就會教英文,就像我們都是中文母語者,但也不代表我們有辦法教外國人中文。英語教學是門專業,會講英文,不表示懂的教英文。授課者的英文程度有時和他們的教學能力不一定是正相關。說的極端點,老師的英文再好也是老師的,不是學生的,有沒有能力提升學生的英文程度才是重點。如果可以就上體驗課,不要抱著一定是要中師或外師的心態,而是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老師,才能跟著他們持續學習。
最後提醒大家不要陷入「完美」的陷阱,花太多時間和金錢去選教材,一下想聽podcasts ,一下子想看YouTube ,等一下又想去讀英文書⋯⋯。選項太多不總是件好事,因為我們老是會陷在擔心選定的選項不夠好的焦慮中。有時甚至因為做不了選擇,最後什麼都沒做。所以下定決心選好離手,然後從今天開始踏上學習之旅吧!
留言
張貼留言